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僅次于春節第二大傳統節日,據說是紀念嫦娥。根據史書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在中國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節圍繞月進行的,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又叫“團圓節”。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期盼已久的假期悄悄來臨,腦海浮現著“回家”二字,心里寫滿了激動、興奮,早早訂好回家的火車票,看望許久不見的家人。不管有多難都得回趟家,也許這就是中秋節真正的意義。公司每年中秋節除了法定節假日外還有福利都會發月餅慰勞企業員工,也是對員工辛勤付出的肯定。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中秋歷來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逐漸把賞月和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庭團圓、寄托思念,同時也是中秋時節和朋友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
不僅如此,還有相傳古代有祭月、賞月、拜月風俗,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廣為流傳,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還有就是中秋月圓之夜在公共場合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謎,另外還有放天燈,即孔明燈,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還有兒童手提的柚子燈、桔子燈、南瓜燈。據說還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習俗還分為地方特色。南方有祭祖、吃桂花鴨和桂漿,還有燒塔香、敬塔神、游龍火。北方有吃“麥箭”,守夜,乏舟登涯,沿門吹鼓討賞錢等習俗。中秋節更有民族特色。蒙古族有“追月”,藏族有“尋月”,廣西侗族有“行月”,云南德昂族有“串月”,仡佬族有“虎日”,朝鮮族的“望月架”等習俗。中秋節,相信中國國內的人和海外華人以及海外學子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一直埋藏心中從沒動搖過。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亞洲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節”,日本人稱之為“月見節”。越南中秋節有“跳龍門”的活動,對新加坡來說,中秋節更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好機會.親朋好友,商業伙伴之間相互贈送月餅,彼此問候和祝愿。
時至今日,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流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